图片
第五轮轻松学《易经》演易答疑从《杂卦传》乾坤日月四隅分布看其《坤乾》《归藏》属性
李守力老师答疑
2025年9月20日 星期六
问题1:对“后天八卦贯通三代,先天八卦则随时代而更新”这句话不太理解。因为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,先天是不变的,后天是变化的。请老师答疑解惑。(四组)
解答:
王纪刚:后天八卦贯通三代,先天八卦是随时更新。前几次文本学习的时候老师讲到了后天八卦不是周朝所独有的,是夏、商、周三代都存在的。先天八卦是比较早一些,这之间有一个时代的分野,先天、后天都有一个联系。
李老师:这个我们在《说卦传》讲过。《说卦传》里提到了,先天八卦有三个--伏羲先天、神农先天、黄帝先天,它们就是《周易》《连山》《归藏》的总纲,而后天八卦是贯穿、贯通三易的,也就是贯通三代的,伏羲、神农、黄帝。所以,所谓的“后天八卦”、“先天八卦”这个命名本身就是错误的。我们可以用,因为它毕竟一千年历史了。
后天八卦指它的内涵,指的是地球坐标系。我们这个地球没变,“青山依旧在”,但是这个时代的文化一直在变。先天八卦指的是文化意识形态,每个时代的,每隔几千年的价值观体系,也就是伏羲的《易经》,伏羲先天易,到文王《周易》不能叫后天易。以前有一个说法叫“文王后天八卦”,这是邵雍命名的,这个命名是错误的,因为后天八卦本身就不是文王的,后天八卦早在伏羲时期就有了。我们去河南濮阳西水坡M45号墓,看到了那里边就有后天八卦的雏形,伏羲时期就有后天八卦了。所以说,大家要明白,我们《周易诠释》的体系里,颠覆了整个宋代的易学。因为我们发现了三个先天--伏羲先天、神农先天、黄帝先天,我们只发现了一个后天八卦,就是我们这个地球。我们研究的是地球人类的命运,与其他星球没有任何关系,所以后天八卦只有一个。后天八卦才是不变的,先天才是变的。
问题2:根据老师所说《杂卦传》是《归藏易》卦序的观点,《杂卦》与黄帝先天八卦应该是对应的,但黄帝先天八卦天地日月不在四正的位置上。请教老师,《杂卦》与黄帝先天八卦是否为对应关系?(四组)
解答:
胡伟峰:提问的一个是黄帝先天八卦,一个是《杂卦》,前面观点是引用老师讲到的《杂卦传》是《归藏齐母经》的卦序,这点在文本当中很明确,所以看到《杂卦传》是64卦的。而后面的问题讲到黄帝先天八卦,以前我们的论断是叫做《归藏》的初经,所以它就是像《周易》初经伏羲先天八卦一样,是《周易》64卦的纲领,而黄帝先天八卦也是《归藏》的初经,是《归藏易》64卦的纲领。所以,这里犯了一个错误,就是把64卦跟八卦作一个等同引起的一个混淆。
李老师:我们在《说卦传》的学习中讲过,我们下两周,还有下下周都会涉及到这个问题的。第七章的第三节和第七章的第四节,就是讲黄帝先天八卦和我们《杂卦传》《归藏易》的关系了。
问题3:六千年前青墩麋鹿角刻纹有五组矩阵,每组矩阵5个数,和数都是26,这是出土最早的洛书。26是矩阵的总数之和,与八阶幻方和260简化为26,还不一样,请老师讲下它们之间的差别。(四组)
解答:
张国华:伊利学友在聊天板上回答了一下:老师以前讲过260和26是一回事。在理解数字的时候,我认为还是注意里面的象,而不是具体的这个数字。
李老师:我们知道,6000年前我们祖先的数学水平还不发达,它们这五组矩阵只是一个总和26,这说明他们能用加法了,是吧?十进制的加法能用了。那个时候还没有文字,他们用一道杠表示一,用两道杠表示二,用五道杠表示五,用七道杠表示七。大家看,汉字一、二、三还是在数数,四已经不是数数了,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,这个四还是四道杠。到后来,到了秦朝,这个四就是现在这个字。所以说,三生万物,一、二、三到现在还是数数。但是在6000年前他没法儿写这么抽象的字,只能是刻纹。所以它就是数,这个矩阵数一数是26,那个矩阵数一数是26,比较原始的加法。到后来,特别是河图洛书这个矩阵的,它就是横到洛书了,横、竖、斜,它的和都是相等的,这就是三阶幻方的15,洛书的15。像八阶幻方,那可能是到了后来才能有,所以说这种幻方的是随着数学的发达才能有的。
它的宗旨是一样的,它的宗旨都求大一统,因为这些象数背后是一个一个的部落,就是屯卦的那些部落,部落之间发生部落与部落之间的关系。如果偕同了,就没有战争了,如果不偕同,就是你死我活的战争。中国最早走入大一统文化,《易经》就代表大一统文化,所以6000年前的青墩刻纹就代表了最原始的洛书。在《周易》里、在《易经》里叫洛书,到了《尚书》里就叫洪范,洪范就是大一统。我们现在就是说和平统一、民族融合、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和平、协和万邦。这些价值体系都是来源于《易经》,都是来源于洛书。所以,在这个前提下,我们要理解《易经》不是在玩数字游戏,这些数字游戏背后,象数背后是易理,是人类的和平发展。
问题4:请问老师,从这个图看《杂卦传》次序可以吗?(柳畅)
图片
解答:
李老师:这大家看不懂啊,柳暢拿一组解释一下。
柳暢: 画这个图的初衷是因为文本上老师写了,中爻就是乾坤有八组,然后我就把中爻四个爻写在最左边,然后我想一组是八个卦,这八个卦无非就是初爻和上爻的变化,所以我就列了一个这样的表,看看有没有一些卦序上的规律。比如说,第一格是初爻是阳爻,上爻也是阳爻,然后第二是阴爻,上爻也是阴爻,然后第三是下面是阴,上面是阳,然后第四就是上面阳、上面阴的规律,这样排的话就不太顺。我自己调整完以后,感觉到就是它这样子。根据《杂卦传》,它还有一点点小小的规律,所以我想问问李老师,这样排或者说用这种方式是不是(也)是一个方法?不知道我讲明白了吗?
李老师:讲明白了。就是我们忽视了一个问题,被柳暢发现了。就是我们上一周学的互体中爻,这个杂卦的规律是中间二三四五四个爻取出来的,我们把初爻跟上爻省略了。现在来看呢,就是初爻跟上爻有没有规律?就是这个问题。我们以剥复这一组来看,这个屯蒙,就是最右边的这个屯蒙,初爻、上爻都是阴爻。不是,水雷屯的话,上边是阴爻,下边是阳爻吧?你这里是怎么画的?
柳暢: 水雷屯的话,初爻是阳爻,上爻是阴爻。然后是屯(蒙)卦初爻是阴爻,上爻是阳爻,它正好是颠倒过来。但是这样一颠倒呢,这两个卦就能够对称了。正好排在一起,所以我就这样弄了。
李老师:损益二卦,(初爻跟上爻)都是阳爻。比师二卦初爻、上爻是阴爻,临观,你这里画的不对吧?
柳暢: 临观是初爻是阴爻,上爻是阳爻。然后观卦它是对称的,观卦是上爻是阳爻,初爻是阴爻。然后临卦初爻是阳爻,上爻是阴爻。所以整个临观这样一个对称的话,它就实现了好像是整个就像一个颐(卦)一样的,然后屯和蒙整个的就像一个离卦,一个坎卦吧,大离大坎的这种感觉。这么画,感觉特意给它配在一起,就这样的。
李老师: 我们再看一组,解卦和蹇卦吧,解卦和蹇卦哪一个上下都是阴爻啊。
柳暢: 解卦和蹇卦上下都是阴的,所以它这四个爻都是阴的。然后睽和家人(初爻跟上爻)都是阳的。
李老师:我说解蹇那八个卦,八个卦是震卦、艮卦。震卦是上阴下阳,艮卦是上阳下阴吧。然后这是谦豫?你的字不清晰啊。地山谦,(上下)都是阴爻,雷地豫上下都是阴爻。
柳暢: 噬嗑贲上下都是阳爻。
李老师:最后那个是什么?晋明夷。火地晋,(上爻)阳(初爻)阴。地火明夷。(上爻)阴(初爻)阳。最早的震艮是在最前边,它是阴阳,这个就没有这个规律了。这个排序暂时还看不到规律,就是每个组它那个排序能找到规律的话,它才有规律。
柳暢: 似乎有点规律,但又不能完全就是。
李老师:规律必须一以贯之。夬姤这一组是咸恒,咸恒都是阴爻,这个又对了。然后,就是大壮遯,然后大有同人,然后革鼎。最后大过连互的时候里边也有夬姤。没有,它这个夬姤是互体夬姤。一般都是有四组八个卦能互出夬姤来。就是咸恒、大壮遯、大有同人、革鼎,就这些。这里边也许有些规律,我们再看一下能不能找出规律来。初上爻似乎是有规律的,再看大过颐,因为大过颐再互的话就互出乾来,似乎是有规律的。我们再看,每八个卦互出一个卦来,我们已经缩小成16个卦了,这16个卦它这个排序有没有规律?可能有规律,我们再回去看一下,这是我们忽视的一个问题。
我们先谈到这里,似乎有规律,也许这就是另外一个规律,但是要再去总结一下,把所有的八组再去研究一下,说不定能发现这个规律。比如说,比卦和师卦为什么排在乾坤后面?就是为什么是《杂卦传》的第二组?为什么是(第)三四?因为比卦和师卦,水地比、地水师,它初上爻都是阴爻,它最后互出一个坤来。它本身它初上爻也是阴爻也是坤,这一个也符合《归藏》的原理,就是说它已经拉开《归藏》的序幕了,这个初上爻暗藏,初上爻是坤,两个阴爻也叫坤,叫太阴嘛,我们刚学过。这一组是符合的,它是以比、师开头的。然后看后边,损益是最后一组,损益是属于阳爻,山泽损、风雷益(初上爻)都是阳爻。它在最后面,这是互体剥复这一组,它符合。剥复这一组本身就是一个坤乾,本身就是按坤乾排卦序的。这样,我们把《杂卦传》的卦序也许会深入一步,当时无论是周公还是孔子,还是以前的圣人,他是怎么排的?我们只发现了上经为坤,下经为乾。上经内部,下经内部它又怎么排?也许会发现进一步的规律。
问题5:四库本《西溪易说》引《归藏·齐母经》卦序有五十六个卦,缺八个卦,杨慎本只缺四卦。杨慎本所补的坤卦、遯卦、姤卦、夬卦,体会这几个卦,坤卦有隐藏的特点;遯卦有隐遁的内涵;夬姤是一对卦,有残缺的内涵。感觉这几个所残缺的卦,都跟它最终呈现出来只有56卦(六十四卦缺四卦),感觉是蛮有意思的一个点。这种体会合不合适,想向老师作一个求证。(胡伟峰)
解答:
李老师: 这就是古代文献它的这个气数。为什么有些经典失传了?为什么有些经典失传了两千年又出现了?这都有气数在里面,都有我们说的天命数在里边,都与这个易的变化、变迁,天命的流转有关系。我们常发现这种现象,卦名卦义,它与它这个(气数)就有关系。比如说,《杂卦传》后边几章我们还提到,《杂卦传》越研究越像《归藏》,《归藏》就是女人掌权,而《杂卦传》它失传了,后来就是被一个老太太发现的。这种事情非常多,不光在《周易》上,在其他方面也是这样。这个发现者,往往跟他发现的东西有这种交感感应的关系。比如说妇好墓,妇好墓的发现者-郑振香就是中国第一个女考古学家,她靠她的女性的直觉发现的。按照考古的常识,那个地方已经没有文物了,因为挖了地下的一个庙,可能是个宗庙,挖到底了,底下已经没了。但是,那个时候雨季来了,要度假了,这些工人要回家了。她强烈的直觉说下边还有东西,这是违反文物考古常识的,但是她坚决地求工人们留下,结果果然发现了妇好墓。
这种事情都与感通有关系,这些卦也有这些关系。为什么到了《西溪易说》它的文献又残缺了?确实我们从这些卦象上可以(看出),这叫观象。这里倒与我们研究杂卦关系不大,但是这种观象它是有关系的。我们在其他地方也常发现这个规律。比如说,青州博物馆明朝衡王的那个钟,有一个八卦钟,刻着八个卦,它就是兑卦那里有个缺口,那里损坏了。兑为缺,兑卦代表损失,兑卦代表缺,它那个缺口就在那里,这种巧合实际上与卦象的这种投射是有关系的,因为卦是有能量的。
演易小组:线上四组
主持人:张国华
转写:常坤 李俊池
一校:武宏伟
二校:斑贝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